学习和弘扬供销社人的“扁担精神”

发布时间: 2019-10-24 10:38:36

来源: 广东省电子商务技师学院

阅读:

为传承红色基因,发扬优良作风,进一步弘扬和宣传供销社人的“背篓精神”“扁担精神”,深入推动“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”主题教育,特转载中华合作时报在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时关于“背篓精神”“扁担精神”的报道,供学习参考。

上世纪40年代中期,河南省林县(今林州市)石板岩供销合作社人凭借一颗全心全意为农服务、为山区百姓谋利益的赤诚之心,靠一根扁担起家,创办起一家供销合作社。此后,他们在极其艰苦恶劣的自然条件下,用行动诠释了“艰苦创业、勤俭办社、一心为民、开拓创新”的涵义。他们爬高山、过险岭,靠着一根根扁担架起连接城乡、沟通党群关系的桥梁。无论严寒酷暑风吹日晒,他们用坚强的信念和意志、用伟大的奉献和付出创造出“扁担精神”,而这种精神最终走出林州、河南,成为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的精神财富,并被一代代供销合作社人传承、发展、创新。

要让“扁担精神”继续发扬下去

“扁担”故事讲述人 李合堂

我今年81岁,1996年退休之前,我是河南省林州市供销合作社副主任。在我工作的40年间,尤其难忘1971年到1983年我在石板岩供销合作社工作的13年。作为石板岩供销合作社第五任主任,我亲身经历了很多事,让我对“扁担精神”有了深刻的认知。简单来说,“扁担精神”就是:“艰苦奋斗,勤俭办社,一心为民,开拓创新”。

“称盐打醋得爬山”成为历史

石板岩坐落在太行山的一座深山里,两山夹一沟。向上看一缕天,低头看石河滩,抬头是悬崖峭壁,举步是羊肠小道。夏季洪水泛滥,冬季飞沙走石。解放前,石板岩没有一条公路,没有一处货铺。群众买卖东西,都要走鲁班豁、爬刘家梯,到县城或姚村去,非常困难。因此,在石板岩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“买难卖难走路难,称盐打醋得爬山,走时不见日,回来星满天。啥时山里有货铺,啥时买卖不出山。”

1946年石板岩解放后,党和政府在这里办起了供销合作社。老前辈告诉我,刚开始建立石板岩供销合作社时只有4名职工、5间平房,算盘和秤砣都是向农民借的,扁担和篓子是从自家取的,就连柜台都是从庙里抬来的供桌充当的。他们凭着“一个扁担两个篓,一副肩膀两只手”,上山送日用品和工业品、下山收农副产品,为山区人民服务。当时资金困难,他们就上山砍柴,挑到山前卖掉,再买些商品运上山。后来,西牛良建起了转运站,他们就从县城运货到西牛良转运站,再肩挑驴驮送到石板岩,再从石板岩送到各家各户。

上山送货对我来说非常困难。我以前一直生活在城市里,连山都很少看到。到了石板岩,抬头就是山,上山空着手还行,再挑担子就太难了。但是,在石板岩如果不挑扁担,就不算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。所以,我就下定决心向老职工学习,杨启祥就是我的榜样。

杨启祥每天都会上山送货,人送外号“爬山虎”。我第一次送货就是和杨启祥一起。当时送货的地方是王相岩上面的几个村庄,走的路是老道岩,最窄的台阶就一脚宽,如果一不小心就会跌落悬崖。杨启祥挑了五六十斤货物,而我第一次送货,只挑了三四十斤。这之前,我曾经到老道岩体验生活,空着手上到半山腰就下来了。这一次要挑着担子上去,比登天还难。上山的时候,需要一手扶着扁担,一手扶着悬崖峭壁。我的两腿直打哆嗦,也只能咬紧牙关,一步一步往上挪,硬挑着上去了。

到了山上,我情绪非常低落,想着如果还在城里工作,哪用受这罪?杨启祥看到后说“老李,咱今天来这送货,虽然很苦很累,但是换来了群众不受罪,这是最大的甜。另外,我们受的这点苦和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比起来算什么?”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,我重新挑起担子继续向前走。这几个村庄很分散,去一个小村就得走十几里路。有的一个村是一户,有的是两三户。我们带着工业品上山,又把老百姓的农副产品带下山。去时挑一担子,回时又是一担子。从山上回到供销合作社,晚上躺在床上浑身都疼。但是一想到群众看到我们时的热情劲儿,就觉得都是值得的。

“为人民服务”落到实处

在石板岩,感受最深的就是,供销合作社上上下下都真正做到了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”。有一次,我和杨启祥在送货途中,看到一个农民挑着大粪给玉米施肥。他舀大粪的茅勺把折了不能用,就问我们:“咱们供销社有没有这个勺子?”我说有,就翻山越岭帮他取来了茅勺。

在石板岩供销合作社,不管是大雪封山还是河水淹路,只要群众有需要,我们就要送货上山。有一年下大雨,把新修的公路、太行隧洞、到石板岩的公路全部冲垮了。群众的房屋严重漏雨,迫切需要塑料布。林州市社用汽车把塑料布运到平板桥,我们20个职工从平板桥背着塑料布穿太行隧洞,再背到石板岩,又从石板岩背到各个村庄。当时只有一个想法,不管多苦多累,只要群众需要,我们都要按时送到。

除了送货上山,我们还要帮助农民脱贫致富。石板岩农业落后,我们就从山西采购品种优良的土豆,让农民试种;为了发展山区经济,从河南南阳市南召县引来了蚕种,指导农民植桑养蚕;种药材、种果树,修水利、修公路……供销合作社给当地群众提供了各方面的支援。那时,我带领职工背着锅、碗、粮食,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。到山上刨鱼鳞坑、种果树,发展经济林,使车佛沟大队山果大幅度增产。为了帮助大垴村群众发展生产,我带领职工步行20多里路到大垴和群众一块挑大粪,给玉米施肥。

在服务过程中,石板岩供销合作社逐渐形成了“艰苦奋斗、一心为民、勤俭办社、开拓创新”的“扁担精神”。

“扁担精神”发扬光大

我刚到石板岩供销合作社工作时,居住条件十分艰苦。我和当时的主任李林洹、副主任付朝吉3个人住在一个非常窄小、四面透风的石头房内。每天除了与职工一起上山送货外,装车卸车、小修小补,从不雇人。拉货车来了,钟声一响,从主任到职工,一人一条小围裙,参加义务劳动。当时石板岩交通条件还很差,太行隧洞还没有通车,没有一条路通往山上的村庄。我们发扬“一不怕苦二不怕累”的精神,走鲁班豁、爬刘家梯,到县城去进货。

为了群众的需求,我们坚守在工作岗位,家里的老人孩子全靠妻子一个人照顾。现在想想,觉得非常愧疚。但是,值得欣慰的是石板岩供销合作社赢得了山里人的爱戴,被称为“山里人心上的供销合作社”。

上世纪60年代,石板岩供销社被总社评为“农村商业战线上一面红旗”。1978年,我作为石板岩供销合作社代表,参加了全国财贸战线“学大庆学大寨”会议。在这次会议上,国务院命名石板岩供销合作社为“大庆大寨式先进单位”,使“扁担精神”这面红旗可以高高飘扬在太行山上。

作为一名供销合作社员工,我们要时刻谨记“为人民服务”的宗旨,把“扁担精神”更好地传承下去,为林州人民过上美好的生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。(李合堂是河南林州石板岩供销合作社第五任主任)

发布者:连英杰